今天是: | 本網站含有煙草內容,謝絕18歲以下未成年人訪問 |
|
|
景德鎮,位于江西省東北部。這里四面環山,降水充足,氣候溫和,蘊藏著豐富的瓷土礦脈。獨特的自然環境、豐富的制瓷資源為景德鎮的制瓷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,成就了景德鎮作為瓷都的輝煌。
“一部中國陶瓷史,半卷峰巒在景德。”景德鎮有著2000多年的冶陶史、1000多年的官窯史、600多年的御窯史。“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”“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”等一系列城市名片,是景德鎮的形象展示。在這里,千年窯火從未熄滅,手工制瓷技藝如同一條流淌不息的文化血脈,記錄了厚重的歷史與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。
景德鎮瓷土資源豐富,水運交通便利,為手工制瓷技藝的萌芽與茁壯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。每一件溫潤的瓷器,都浸透著江南水鄉的靈秀與溫婉。2006年,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回溯往昔,景德鎮的熊熊窯火淬煉出“陶陽十三里,煙火十萬家”的昌盛圖景,孕育了“匠從八方來,器成天下走”的文化奇觀。景德鎮生產瓷器的歷史可追溯到五代時期。彼時的瓷器制作技藝雖顯稚嫩,卻點燃了千年窯火的序章。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在宋、元兩代飛速發展。宋代初步確立手工制瓷技藝中重要的成型工序,為后續的技藝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;元代創造性地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“二元配方法”,讓景德鎮瓷器在歷史的長河中嶄露頭角。明清時期,隨著御器廠的設立,景德鎮制瓷業得以進一步發展,手工制瓷技藝體系基本完善。
《天工開物》曾記載:“共計一坯之力,過手七十二,方克成器。其中微細節目,尚不能盡也。”寥寥數語,卻生動展現出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的繁復與精妙。采礦、淘洗、練泥、陳腐、拉坯、利坯、畫坯、施釉、燒窯……七十二道工序環環相扣,每一道工序都傾注了瓷匠們的心血與智慧。其組織分工之精細、專業化程度之高,令其他手工行業難以企及。水與釉、火與泥的交融,讓這片土地創造出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珍品,成就了一座城市依靠單一手工業延續千年的不朽傳奇。
拉坯時,制瓷匠人憑借世代傳承的經驗,把瓷泥置于拉坯機上,通過旋轉、擠壓等手法,將其變成形態各異的坯體。每一道弧線,都訴說著傳承的故事。畫坯時,他們以筆為媒,將山水的空靈、花鳥的靈動、人物的神韻,栩栩如生地繪制在坯體之上,宛如將世間萬象都納入這一方小小的瓷器天地。施釉時,他們又依據不同的瓷器種類與風格,精心挑選合適的釉料,確保成品擁有恰到好處的色澤與質感。燒窯時,他們全神貫注,精心調控窯溫,每一次火候的轉換,都是與天地自然的一場對話,只為讓每一件瓷器都綻放出最耀眼的光彩。
用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制作出的瓷器各具特色。青白瓷是宋代典范,有“白如玉、明如鏡、薄如紙、聲如磬”之美譽;青花瓷濫觴于元代,“青花藍艷、白瓷如玉、構圖大氣、線條流暢”,名揚四海,享譽古今;薄胎瓷則似輕盈的精靈,“輕巧若羽、薄如蟬翼”,透光性極佳;玲瓏瓷以鏤空工藝聞名,“玲瓏剔透、精巧別致”,被譽為“瓷中奇珍”。它們共同構筑起景德鎮瓷器的藝術寶庫,展現了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的無窮魅力。
古老的窯火映照新的時代,年輕的瓷匠們在傳統瓷文化的“原料”中,加入新時代的“配方”和文化自信的“窯火”,精心淬煉。一件件鐫刻著中國陶瓷文化獨特基因、流淌著中國美學精神靈動氣韻的陶瓷佳作應運而生,共同鑄就新時代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的全新風貌,讓世界真切地領略到中華瓷文化的獨特魅力。
本文已被瀏覽 次